深圳赛时达科技有限公司

新闻动态行业动态
当前位置:首 页 » 新闻动态 » 行业动态 »

文章来源:赛时达科技 / 作者:赛时达科技 / 发表时间:2025-10-17

您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抓狂瞬间?

同一张风景照,在你屏幕上湖水蓝得像宝石,山峦层次分明;到了客户那里,却灰蒙蒙一片,天空泛白,色彩全垮掉……

别急着怀疑眼睛,也别怪对方屏幕太“渣”——问题,往往出在「颜色」上!

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颜色的魔法秘密,读懂色彩背后的科学,让你不仅看得懂,还能讲得明!


颜色本质.jpg

一、颜色是什么?

颜色其实是一场“光的魔术”。

光的颜色:牛顿使用三棱镜将白色阳光分解,揭示了白色阳光可分解为为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、紫等光谱色组成的可见光谱带,证明白光是由多种颜色混合而成的。

光的颜色.png

光的颜色2.png


物体的颜色: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它对光的吸收、反射和透射特性。光照射到物体时,部分被吸收,部分被反射或透射,最终进入人眼的光决定了我们看到的颜色。不同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方式不同,因此呈现不同颜色。


物体的颜色.png

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,我们都知道香蕉是黄色的。

但是当我们在绿色的灯光下看香蕉时,会觉得它是绿色的;蓝色的灯光下看香蕉时会觉得它是黑色;红色的灯光下看香蕉时,会觉得它是红色。


香蕉在不同光下的颜色.jpg

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它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。这说明:物体的颜色会随着光线改变。

小提示:如果你的显示屏幕显示颜色不准,可能是背光或色彩调校出了问题哦!

二、人眼如何识别颜色?

人眼视网膜上存在两种感光细胞:视锥细胞 (Cone)和视杆细胞(Rod)。

视杆细胞(数量多,占95%):对光的强弱敏感,负责暗视觉和运动感知,但不能分辨颜色。

像一台高灵敏度的黑白相机,在光线很暗时也能工作,能让我们在夜晚看清物体的轮廓和运动,但它不负责分辨颜色。

视锥细胞(数量少,占5%):细节分辨能力高,负责感知颜色,但感光灵敏度低。

像一台高像素的彩色相机,主要负责在明亮环境下看清细节和分辨颜色,但对光的敏感度较差,在暗处就基本失效了。

其中视锥细胞有三种,分别对红(L)、绿(M)、蓝(S)光敏感,它们因对不同波长的光最敏感而被通俗地称为“红细胞”、“绿细胞”和“蓝细胞”。

L型细胞(“红细胞”):对长波长光最敏感,峰值响应约在560-580纳米(黄绿光区域),约占视锥细胞总数的60-70%。

M型细胞(“绿细胞”):对中波长光最敏感,峰值响应约在530-545纳米(绿光区域),约占视锥细胞总数的30-40%。

S型细胞(“蓝细胞”):对短波长光最敏感,峰值响应约在420-440纳米(蓝紫光区域),仅占视锥细胞总数的2-4%。


视椎细胞.png

从图中可以看出,M型亲绿锥体和L型亲红锥细胞在绿色波段敏感度重叠,同时杆体细胞对绿色波段的敏感程度较高。这些因素都让人眼对绿色更为敏感,这也就是为什么颜色滤镜CFA中G分量占比较大的原因。


绿色子像素最多.jpg

这直接决定了显示屏一个核心设计——为什么屏幕的像素点里,绿色的子像素(G)总是最多的? 就是为了更精准地匹配人眼的敏感度,让画面看起来更真实、更舒服!

三、颜色是如何被感知的?

颜色并非直接存在于光线中,而是由我们的大脑“计算”出来的。

当光线进入眼睛,三种视锥细胞会根据其敏感度产生不同强度的响应信号。大脑通过解读这些信号的相对强度和比例,最终合成出我们所感知的丰富色彩。


光物眼脑组合.png

所以你看:同样的东西,不同“接收器”看出来的颜色,完全不一样。

其实最后真正“定色”的,是你脑洞大开的大脑!

光信号传到大脑后,真正的“魔法”才开始——大脑会当“翻译官”,把光信号翻译成“颜色”,甚至还会“瞎脑补”。

举个例子:你看一张黑白的苹果照片,明明没有红光,大脑却会想“哦,苹果应该是红的”,直接给照片“上色”。

再比如,你盯着红色的海报看10秒,再看白墙,看到的会是绿色的残影。

这不是墙变绿了,是大脑看腻了红光,主动补了个“绿色”来“平衡”,跟你看久了亮灯再闭眼,会看到黑影一个道理。

所以,颜色是:光源照射 + 物体筛选 + 眼睛接收 + 大脑翻译 = 你看到的颜色,而不是物体的“真面目”。

总结一下:颜色不是物体自带的,而是光、物体、眼睛和大脑一起合作产生的“主观体验”,不是“客观事实”。

现在再看手里的红苹果,是不是感觉它变得有点神奇啦?

颜色是如何被感知的?最后,送你一个标准答案:颜色的本质是物体对可见光选择性反射或吸收,结合人眼的视觉细胞和大脑处理,最终形成的视觉感受,主观上的颜色区分。

四、红、绿、蓝三原色

人眼的三种视锥细胞,分别对红光、绿光和蓝光最敏感。也就是说,我们庞大的视觉世界,其实是建立在这三个颜色通道所接收的信号之上的。因此,红(Red)、绿(Green)、蓝(Blue) 这三种光被定义为光的三原色。

而通过调节这三种颜色光的亮度与比例,就几乎能够模拟出人眼可以感知的绝大部分颜色——这种混合方式,就是我们常说的加法混色原理。


d1f13cb1-108c-4b1c-9d5e-160e16f2a946.png

红 + 绿 = 黄

绿 + 蓝 = 青

蓝 + 红 = 品红

红 + 绿 + 蓝 = 白

这就是我们所有电子屏幕显示色彩的底层逻辑。电脑、电视,手机无一不是基于这个原理来“造色”的。

五、颜色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

知道了加法混色原理,现代显示屏的设计就变得顺理成章。

现代显示屏(如显示器、电视)每一块你正在观看的屏幕,都是一个由数百万甚至上亿个微小像素点组成的“光之画布”。

而每一个像素点,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色块,它是由红、绿、蓝三个更小的子像素(Sub-pixel) 构成的!

屏幕显示一张图片的过程,可以简单理解为:

1.接收指令:显卡将图像信息分解成每个像素点的RGB亮度数据。

2.精准调光:每个子像素根据指令,发出特定亮度的红光、绿光或蓝光。

3.混合成像:在极近的距离内,这三个颜色的光快速混合,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和混色特性,让你看到一个“完整”的颜色。

4.组成画面: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像素点各司其职,共同拼合成你看到的绚丽画面。

也就是当屏幕需要显示一个特定颜色时——比如一个饱满的橙色——它并不会真的发出“橙色光”。

取而代之的是,它会让红色和绿色的子像素发出较亮的光,同时让蓝色的子像素保持暗淡或关闭。

当这些紧密相邻的色光进入你的眼睛,你的视锥细胞就会受到刺激,大脑便会将这些信号解读为“橙色”。

所以,下次当你欣赏屏幕上湛蓝的湖水和层次分明的山峦时,别忘了,这其实是一场基于人类视觉奥秘的、“精心编排”的色彩奇迹——一次理性与浪漫交织的视觉盛宴。

现在,你已掌握了色彩的秘密——你看到的,不再是颜色,而是一场光、物、眼、脑联袂出演的魔法。

从此,你眼中的世界,已然不同。

咨询

QQ

在线客服

服务时间:9:00-18:00

电话

业务热线:

+86 18606862091

微信

二维码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邮箱

电子邮箱

markting@san-star.com